• 當前位置:首頁 > 奮進新征程 云南更平安 > 州市采風 > 正文
    綠水青山多嫵媚:“綠色檢察”的普洱實踐
    發布時間:2022-09-17  責任編輯:符曉

    云南普洱市山青水秀,空氣清新,其森林覆蓋率超過67%,是全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北回歸線上最大的綠洲。檢察官李鐵在接觸檢察公益訴訟之前,她對生于斯長于斯的普洱,深懷情感,當然,她卻沒有想到,有一天,她的職業能為這一片青山綠水作出貢獻。

    這是普洱市檢察院檢察官們面對公益訴訟,摸索、實踐、再摸索、再實踐的過程,他們與普洱市各部門相互聯動,探索出了一條“綠色檢察”實踐的路子。實現了“守護綠水青山”,踐行“綠色檢察”的初心使命,創建了具有邊疆特色的“綠色檢察”文化品牌。創造了全省第一例民事公益訴訟、第一例行政公益訴訟、第一例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第一例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庭審直播、第一例民事公益訴訟調解結案,試點期間辦案數量第一等“六個第一”,成為全省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工作響當當的排頭兵。

    公益訴訟團隊

    一堂法治大課:撬動多部門合作的檢察建議

    2014年,普洱市被確定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2015年9月,普洱市檢察院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公益訴訟試點單位。普洱市檢察院“綠色檢察”的確立與普洱市創建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的理念相輔相成,相互統一。

    彼時,李鐵是普洱市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處公益訴訟辦案團隊的一員,也是團隊的領頭羊。她至今記得,當時還是民事行政檢察官的她,對“綠色檢察”并無太多概念。普洱市檢察院院黨組審時度勢確立了“綠色檢察”的理念,要求立足檢察職能,創新體制機制和工作方式后,公益訴訟辦案團隊開始了“綠色檢察”的探索和實踐——探索構建以公益訴訟為主體的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四位一體”“綠色檢察”體系。

    李鐵與團隊辦的行政公益訴訟案件——糯扎渡電站非法網箱養殖是“綠色檢察”實踐中的最為典型的案例。

    與河長制辦公室巡查糯扎渡庫區

    瀾滄江有“百萬大象繁衍生息河流”之稱,又被稱為“普洱茶的母親河”“東方多瑙河”。但是,這里也曾遭遇過“創傷”。

    糯扎渡水電站位于瀾滄江下游普洱市思茅區和瀾滄縣交界處,是實施“西電東送”“云電外送”戰略的基礎項目和關鍵性工程。庫區在普洱市境內涉6縣(區)20個鄉鎮79個村民委員會,并有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普洱市將糯扎渡水庫劃分為一級水功能保留區,水質目標為Ⅱ類~Ⅲ類,并確定為思茅、寧洱供水水源。根據環評批復要求,庫區禁止網箱養魚等對水源可能造成污染項目,但自2007年截流蓄水以來,非法網箱養殖、非法捕撈現象日趨嚴重,對庫區及下游水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同時也對發電安全造成嚴重安全隱患。

    2018年2月,普洱市檢察院在排查走訪中發現, 庫區非法網箱養殖、非法捕撈現象較為普遍,普洱市政府曾于2017 年5月開展庫區綜合整治“百日風暴行動”,但由于非法網箱養殖、捕撈規模較大,并利用涉庫各縣水域相通的地理環境逃避執法,效果不甚理想。

    “我們當時就決定調研走訪,下發檢察建議,履行監督職能。”李鐵告訴記者,他們多次來到當地調研,“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深入庫區,進行普法宣傳,化解矛盾,發出檢察建議,履行監督職能,持之不懈地用三年時間攻堅為當地政府和群眾上了一堂生動的法制大課。

    普洱市檢察院和六個基層院按照一體化辦案機制,統一辦案、同步推進,組成專案組聯合開展調查核實,并分別向轄區內的農業、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門發出檢察建議,督促依法進行履職。

    2019年6月,普洱市檢察院在跟進監督過程中發現,由于各部門各縣區認識不一、統籌協調力度不夠,庫區網箱拆除取締工作普遍遲滯,又分別向市水務局和當時的市環保局發出檢察建議,督促合力開展網箱拆除取締的統籌協調和監督管理。

    檢察機關還應邀為全市10縣(區)及涉庫20個鄉鎮漁政執法人員開展專項培訓,規范行政執法程序。同時,檢察干警會同一線執法人員入村入戶開展法治宣講,引導養殖戶自行拆除、勸說他人配合拆除。相關部門為632戶非法網箱養殖戶、785戶非法捕撈戶建立詳細檔案臺賬,召開宣傳動員會1200余次,依法作出行政處罰498件。

    與相關部門共同研究解決方案

    為推動工作落實,市河長辦、原市環保局、市水務局與普洱市檢察院簽訂了《關于協同推進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保護工作機制的意見》,并由市河長辦牽頭成立聯合檢查組,下發相關通知和實施方案,督導檢查整改落實情況,市紀委監委指派專人以觀察員的身份全程參與。

    2020年4月,因思茅區農業農村局未在法定期限內對作出的處罰決定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庫區剩余的87戶養殖戶未依法取締。為避免出現“同庫不同策”情況,思茅區人民檢察院向思茅區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87件,案件全部勝訴并移送執行。至2020年8月,在檢察機關的監督促動下,糯扎渡庫區非法養殖網箱和非法捕撈漁具實現“清零”,共拆除網箱25370.66畝,非法捕撈漁具5067個。

    辦理這個案件的典型意義在于檢察機關主動作為,上下聯動,通過持續三年堅持不懈的跟進監督,調動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到庫區保衛戰中,促使庫區治理從“九龍治水、各自為政”轉為齊抓共管、協同共治,有效破解了瀾滄江生態環境治理難題,實現雙贏多贏共贏。同時,檢察機關注重調研分析,督促糾正行政監督管理中長期存在的政策偏差,把“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精神落實到生態環境執法司法中,并積極開展行政執法培訓,配合做好群眾的釋法說理工作,把辦案變成“法治課”。

    如今,糯扎渡水電站真正實現了兩岸青山披綠,庫區水天一色的美景。2020年9月,普洱市人民檢察院在糯扎渡電站庫區設立巡回檢察室,并與市河長辦正式建立 “河(湖)長+檢察長”協作機制,開啟了檢察公益訴訟保護普洱綠水青山的長效機制。

    一次“破冰”之旅:人民利益至上

    在辦理公益訴訟案件中,普洱市檢察院更注重每個案件所帶來的實際效果,而不是就辦案而辦案,通過案件的辦理,讓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更大化,讓問題獲得更好的落實和解決,以達到長治久安。

    景谷縣民樂鎮環境污染民事公益訴訟案,主辦檢察官對這個案子的辦理過程印象頗深。事實上,這一起案件是普洱市檢察院也是云南檢察機關辦理的首例民事公益訴訟案,它的成功辦理可謂是云南省公益訴訟的破冰之旅。

    2015年3月7日20時,云南景谷礦冶有限公司選冶廠硫酸銅料液輸送管道發生斷裂,導致料液泄漏并流經景谷縣民樂鎮白象村芒乃箐,造成沿途部分農田和菜地被污染,民樂鎮部分河段魚類浮頭和死亡。雖然事故發生后該公司與受害村民達成了調解協議,且賠償直接經濟損失人民幣51.4928萬元,但受損環境遲遲未能得到有效修復,社會公共利益始終處于受侵害狀態。司法鑒定顯示:硫酸銅料液外泄與周邊農田、河流環境污染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地表水、底泥、土壤重金屬仍然超標;除了已賠償的直接經濟損失外,此次環境污染損害數額量化結果為人民幣135.83萬元,其中包括:農田環境污染損害費用為人民幣52.86萬元;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費用為人民幣82.97萬元。

    然而,辦案組成員通過座談和走訪,村民的訴求是2000余萬元,但通過司法鑒定,污染所造成的損害僅為135余萬元。除去生態修復費用,村民得到的私義部分賠償僅為52.86萬元,二者差距懸殊巨大。“受災村民不理解,我們辦案檢察官又數十次前往受災村組座談走訪”,李鐵說,之后,他們形成了以檢察機關為主,分管副書記、副鎮長、司法所所長為輔的工作團隊,從抓重點人物的思想入手。與村委會書記、主任、村民小組長、村民代表一 一見面、一 一溝通。

    與村民座談

    通過工作,企業最終也明白了,雖然被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在短時期內可能會對企業生產經營造成一定影響,但通過法律途徑對問題加以一次性解決,可以用法治手段化解矛盾,定紛止爭,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和正常生產秩序的效果。

    該案在當地法院主持下,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費用人民幣82.97萬元,同時承擔司法鑒定費人民幣40萬元的方式調解結案。

    云南省首例民事公益訴訟以調解結案了,但并不意味著案件就了了。由于普洱市沒有設立公益基金賬戶,且對相關公益資金管理使用并沒有做出明確規定,調解書確認的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費用該何去何從又是一個難題。在調解書公告期間,檢察院積極尋求幫助,最終確定由普洱市財政局開設公益訴訟基金專戶,對資金的收支、使用進行監管。

    “當得知被告已經將82.97萬元的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費用已經打入指定賬戶,我們都特別高興,一是案件告一段落,二是給了受災村民一個交代。”從事故發生到修復費用確定,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雨季雨水的沖刷加上云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料液泄露流經、污染的地方已經基本恢復原狀。這時,當地群眾提出,景谷礦冶有限公司在白象村上方建廠,阻斷了120畝菜園地及旱地灌溉水源,能否修建溝道、儲水池?

    “考慮到這些自然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實際,我建議村組干部先進行商議,確定后由村小組對修復工程通過群眾一事一議方式形成統一意見,并由村組干部及群眾代表簽字形成書面材料。”李鐵說,由檢察官們帶著村組干部和群眾前往政府和環保局進行協調。這筆飽受爭執的生態修復費最終用于修建防洪溝渠的方式實現,這種處理方式更符合群眾需求,更能實現社會公共利益,村民對檢察機關以人民利益至上的工作作風贊不絕口。

    向當地群眾宣傳法律知識

    普洱市人民檢察院訴景谷礦股份有限公司民事公益案被收錄為2017年6月25日檢察日報刊登的《13個“首例”全是真愛!為你守護最美景色》案例,被評為全省典型案例,并收錄在《云南省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典型案例選編》。2018年3月2日,案件成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十個典型案例之一,該案被收錄在最高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指導性案例實務指引》里。

    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到結案,歷時8個月,這8個月的時間,檢方與法院就訴訟主體、訴訟請求、甚至檢察機關的出庭身份等等進行過無數次的溝通。

    一年后,當李鐵再次來到景谷縣民樂鎮白象村,綠意在眼前蔓延,用生態修復費用建成的路旁的防洪溝渠穿過田野汩汩流淌,憶及8個月團隊的艱苦奮戰,她感慨萬分:“所有的辛苦和淚水都是值得的。”

    一縷縷司法溫情:走進人民心里的檢察服務

    “對于檢察官來說,難的不是辦案,難的是在辦案中體現司法溫情”。李鐵在幾年的公益訴訟實踐中明白了這個道理。而在“綠色檢察”的實踐中,普洱市縣兩級檢察院在辦案中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開展各項檢察工作,特別在公益訴訟中察民情、應民意,不僅獲得了“綠色檢察”實踐中諸多寶貴的經驗,還得到了當地群眾的交口稱贊。

    2011年以來,西盟縣勐卡鎮與岳宋鄉交界處的公路沿途,露天堆放了大量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現場塵土飛揚、蚊蠅滋生、氣味刺鼻,長時間未解決導致群眾意見較大。經西盟縣檢察院調查核實,2017年3月14日,依法向西盟縣勐卡鎮人民政府發出檢察建議:建議完善轄區內垃圾處理場污染防治設施,完善合法的垃圾處理區域,防止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

    收到檢察建議后,勐卡鎮黨委、政府及時組織力量對已堆放的垃圾進行全面清理、建設圍欄、恢復植被等整改工作。同時,檢察建議也引起了西盟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關注,聯合住建、國土、水務、林業等相關職能部門組織工作組到實地開展調研。之后,西盟縣人民政府克服資金困難等問題,撥付資金511.97萬元(占當地財政收入的六分之一),劃撥土地4.568畝,以首例在鄉鎮上設立垃圾處理站為項目,建設了采用高溫熱解技術、無害化處理、日處理垃圾量可達10噸的勐卡鎮無害化垃圾處理廠。2018年5月30日,垃圾處理廠竣工并投入使用,徹底解決了勐卡鎮多年來的垃圾污染問題,惠及三個鄉鎮,強有力的檢察服務,令當地老百姓拍手稱贊,得到了省人大代表、特約檢察員高度評價。

    檢察工作不是“獨角戲”,不能就案辦案?;謴捅粨p害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服務綠色產業發展,提升人民群眾的法治思維意識,助力法治政府建設,促進依法行政,才是“綠色檢察”工作的真諦。

    向省人大代表及特約撿察員介紹公益訴訟辦案情況

    2017年3月至11月,江城縣寶藏鎮龍馬村村民鄒某某等14人,為種植香蕉等經濟作物,在未經林業主管部門批準并辦理林木采伐許可證的情況下,擅自在龍馬村石頭寨小組、下寨小組林地濫伐林木5437株,活立木蓄積603.25立方米,面積250.5畝,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涉嫌刑事犯罪。2018年12月7日,江城縣檢察院將案件層報云南省人民檢察院審批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2019年2月1日,向江城縣人民法院依法提起14件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2019年3月至4月,人民法院陸續對該系列案進行庭前調解,并達成協議:由被告鄒某某等14人分別出資購買松苗并投工投勞種植,在江城縣寶藏鎮龍馬村石頭寨小組、下寨小組濫伐林木原址補植思茅松或杉木(沙松),并管理至成活。如不履行自行恢復植被的義務或經驗收不合格的,則須支付相應森林植被恢復費用。

    以此案為出發點,普洱市縣兩級人民檢察院在辦案全過程中,踐行“綠色檢察”理念,探索“專業化法律監督+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三合一的生物多樣性治理檢察模式,與人民法院、林業主管部門等行政機關共同發力。市縣兩級檢察辦案組人員多次深入村組一線,與群眾面對面釋法說理,從法、理、情三個方面入手,化解涉案群眾思想上的疙瘩;他們還多次與林業部門召開聯席座談會,尊重科學規律,形成了符合被告人實際情況的修復方案,讓涉案村民在承擔刑事責任的同時,能夠盡己所能承擔起補植復綠的責任。該案的辦理,彰顯了普洱“綠色檢察”人性化司法辦案的巨大潛能。該案被云南省生態文明排頭兵辦公室向全省推廣學習。

    從生物多樣性保護出發,普洱市會兩級檢察院“以勞代償”,又開始探索野生動物保護領域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新模式。

    據云南省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調查數據,普洱市分布有591種野生動物,占全國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的37%。有18種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5種為國家Ⅱ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2018年3月份,羅某生、羅某權在未辦理狩獵證的情況下,共同出資購買鐵夾安置在普洱市景谷縣正興鎮黃草壩村一山林內,于同年8月份捕殺國家Ⅱ保護野生動物黑熊一只。寧洱縣人民檢察院經審查認為,羅某生、羅某權在山林內安置鐵夾獵捕黑熊,破壞了國家野生動物資源,符合開展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條件。但經調查,羅某生、羅某權為經濟賠償能力較弱,難以承受全部經濟賠償。

    最終,寧洱縣人民檢察院根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的精神,由檢察長主持召開訴前磋商會議,邀請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群眾代表、職能部門共同參加,承辦檢察官就案件事實、證據、法律適用及公益損害人須承擔的民事責任等作詳細匯報,與會人員圍繞是否進行訴前和解、可否公益勞動代償、以何種方式代償展開商討,在充分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形成了植樹造林、森林資源管護、森林撫育三種代償方式。結合寧洱縣實際與公益損害人具體情況,最終選定森林撫育公益勞動方案。

    2020年9月23日,公益損害人羅某生、羅某權自愿與公益代表方寧洱縣人民檢察院簽署承擔民事責任的和解協議,并將經濟賠償的0.4萬元交至寧洱縣林業和草原局專項資金賬戶,并由寧洱縣林業和草原局與公益損害人簽署森林撫育協議,對公益損害人履行公益勞動進行監督、指導,以取得生態資源恢復的實際成效。

    該案踐行了綠色司法理念,充分體現了檢察公益訴訟與行政機關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有效銜接,訴前磋商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彰顯檢察監督的公開透明,有效提升了案件處理的精準性,節約了司法資源。

    從零到一,從無到有,從探索實踐到創造一個又一個公益訴訟優秀案例,李鐵和團隊一路走來,個中甘苦,酸甜苦辣或許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苦得出成果就不算苦!那些辛苦和淚水真的很值!”

    激情欧美成人久久综合_国色天香一卡二卡三卡四卡视频_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2020_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北条麻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