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法風采 > 那些人 那些事 > 正文
說實話辦實事,這個人民調解員不一般
發布時間:2023-05-09  責任編輯:資朗

社區人民調解工作是一項復雜而又細致嚴謹的工作。做好了,能控制當事雙方的情緒,不致矛盾升級,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把矛盾化解在初始階段;做不好,就會出現出力不討好,造成矛盾激化,增加裂痕深度,甚至走向“敵對”狀態。

在昆明市五華區黑林鋪街道海源社區,有一位人民調解員李學,街坊鄰居有了矛盾糾紛,無論是大事小事都愛找他來調解。

2013年4月,五華區司法局創新矛盾糾紛調解機制,打造個人品牌調解室,成立“李學人民調解工作室”。工作室的成立,打破了只調解轄區范圍內糾紛的傳統做法,李學開始面對全社會進行調解。

工作至今,李學調解了1900多件矛盾糾紛,調解率始終為100%,調解成功率達到98%以上,用他的話說,只要把人民調解這塊工作做細做好了,我們這個社會就和諧了。

以法以理化矛盾

“最初,在做調解的時候,也曾遭遇過冷板凳。群眾不信任,那就不愿意搭理你,但只要你拿出真心,熱心堅持,慢慢地群眾也就有好感,也就相信你了。”李學說。

2014年4月至12月,社區某“城中村”改造項目要對1000多戶拆遷戶進行回遷安置,其中23戶回遷戶產權人病故家庭可能會引發房產繼承爭議,造成家庭矛盾和鄰里糾紛,影響回遷安置工作和社會穩定工作。為此,李學挨家挨戶地找到當事人進行調解,講法律法規、用真情實意,不厭其煩、耐心細致地開導當事人,把各戶產權爭議的家庭矛盾調解在萌芽狀態,實現城中村改造的順利回遷。李學在調解工作中既講國法,又講人情,用真情、熱心和執著為群眾排憂解難,在群眾中樹立了較高的威望。

公平公正促調解

2015年9月,葉某租用了楊某的房屋開旅社,因租約到期,楊某要收回房屋,不再租給葉某經營,但葉某是從他人手里轉過來的旅社,轉讓費花了29萬元之多,雙方協商無果即將發生沖突。

李學得知此事后,先5次找到葉某了解情況,又3次找到楊某做工作,隨后才將雙方約到調解室進行調節。起初,葉某想著自己是外省人,認為李學會袒護本地人,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參加調解,但李學在第一次的調解中以法律為依據,真心真意同他們談心、交流,使雙方當事人逐漸放心。交流中,李學了解到楊某和葉某的糾紛點并對癥下藥,在他多方工作和建議下,楊某同意繼續出租旅社,葉某也同意適當提高租金,最后雙方當事人現場簽訂了調解協議。事后,葉某兄弟兩人都說社區的“老書記”是“一把公平秤”。

人民調解工作要嚴謹,就是需要調解員們站在中間,公正開展調解。李學通過化解疑難糾紛,在轄區樹立了公平公正、維護正義的形象,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理念。

用心用情辦實事

“只要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用心傾聽,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就沒有調解不了的案子。”這是黑林鋪海源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副主任李學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干了20多年的調解工作,李學已經小有名氣,有時候走在街上,都會被百姓認出“這就是那個做調解的李老師”,并與他打招呼。

2015年10月,春城慧谷小區成立了“小區李學個人調解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來,李學積極借助社區溝通系統,充當群眾的代言人,參與相關單位部門解決糾紛,還在物業管理人員中收了5個徒弟,開展“傳、幫、帶”工作,建立起一種社會沖突的緩沖機制,起到“安全閥”的作用。隨著時代的進步,人民調解也不能故步自封,需要借助新技術,運用新形式開展調解。李學的調解室就應邀參加昆明本地電視臺《動情幫你忙》的錄制,為鄰里糾紛、家庭糾紛進行調解。

“解決老百姓的糾紛,講大話沒用,關鍵是說貼心話,辦實在事。”這就是李學的調解心經。在李學看來,調解工作其實沒有什么復雜的奧秘,無非是將心比心,調解為民。對待每一位當事人,無論其背景、職業、性格如何,他都會用耐心的態度傾聽他們的訴說,用包容的胸懷接納他們的想法。

李學先后榮獲司法部“全國人民調解專家”稱號、全國司法行政系統“勞動模范”、云南省“十佳模范調解員”和“昆明好人”等榮譽;被司法部譽為“人民調解的金字招牌”。海源社區實現23年“零上訪”,李學調解室成了基層社會治理的“穩壓器”。

一年365天,李學每天都會碰到各類矛盾糾紛,在他眼里,別人的矛盾糾紛就像他自家的一樣,總要耐心細致幫助解決才安心。對他而言,調解不僅僅一份工作,而是一份事業、一份追求。雖然調解工作很辛苦很累,然而李學從沒一句怨言,始終抱著一顆真誠的心去調解,為百姓幸福、社會和諧出了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