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昆明市祿勸縣人民法院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以“如我在訴”的理念努力推動基層矛盾糾紛實質化解。
聯(lián)合調解織密基層治理“過濾網”
整合資源聚合力。祿勸縣法院在轄區(qū)建立8個法官工作站和17個法官便民聯(lián)系點,將全院干警以“法官+法官助理+行政人員”的團隊形式分配下沉至轄區(qū)內各鄉(xiāng)鎮(zhèn)、村組,建立聯(lián)系定期指導,推動工作站點實質化運行。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將便民服務向基層延伸,形成點面結合、全域覆蓋的多元解紛訴訟服務體系網絡。
積極推進“法院+”聯(lián)調。祿勸縣法院聯(lián)合各單位力量共同化解矛盾糾紛,持續(xù)推進人民調解、拓寬行業(yè)調解、引進律師調解,實現(xiàn)糾紛化解擴面升級。與縣僑聯(lián)、縣總工會積極對接,開展“總對總”委派調解工作,形成調解工作合力。
委派調解做優(yōu)前置司法“服務站”
構建縣、鄉(xiāng)、村三級工作網絡。祿勸縣法院在祿勸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建立非訴訟服務中心,在祿勸縣法院設立訴前委派調解服務中心,在17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建立非訴訟服務分中心,依托法律服務工作室在197個村(社區(qū))設立非訴訟服務窗口,著力構建上下貫通的非訴訟服務網絡體系。選派工作經驗豐富的20名法官掛鉤聯(lián)系17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就地開展法律咨詢、巡回調解等,打通非訴訟服務“最后一公里”。
打造民族特色調解模式。立足祿勸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蘊深厚這一實際,祿勸縣法院著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司法助力民族團結調解模式。轉龍法庭依托轄區(qū)“多挪無訴村”,成立“老張調解工作室”,善用民族習俗,就地化解矛盾,做到矛盾不出村、服務不缺位;撒營盤法庭根據(jù)轄區(qū)案情特點,專門配備通曉當?shù)卣Z言、熟悉風土民情的民族調解員,打造“李子樹下調解”,成立“阿智調解室”;團街法庭結合轄區(qū)民族生活習慣,在審理家事、鄰里糾紛時,邀請村委會主任、長者共同參與訴前調解,創(chuàng)新“火塘調解”特色模式。
線上調解暢通法院與群眾的“連心橋”
滿足多元化司法需求。對于當事人不便到場參加庭審的情況,經雙方當事人同意,承辦法官通過“云上法庭”、人民調解平臺進行線上調解,充分滿足當事人多元化司法需求,真正實現(xiàn)“服務不打烊,公平不掉線”。
數(shù)字化賦能多元調解。祿勸縣法院積極推行“互聯(lián)網+調解”“線上+線下”的辦案模式,實現(xiàn)調解、立案及司法確認無縫銜接。當事人可通過“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微信小程序、云南司法信息網、“云解紛”平臺等多種渠道進行網上立案,通過優(yōu)化網上立案流程,打通“就地解紛”通道,極大減少訴訟成本,便利了當事人訴訟。
訴前調解有溫度,化解糾紛有速度。下一步,祿勸縣法院將進一步做實訴前調解工作,注重實質性化解糾紛矛盾,努力執(zhí)司法之“筆”,繪就良法善治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楓”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