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應飛,是臨滄市永德縣人民檢察院的一名干警。2023年5月,我有了新的身份——永德縣勐板鄉(xiāng)梨樹村駐村第一書記,是選派工作隊中唯一的“00后”。就這樣,“懵懂”的我開啟了駐村生活。
新身份預示著新的使命、新的責任、新的擔當和新的作為。開展駐村工作以來,我時刻謹記第一書記的責任使命,加強與群眾的聯(lián)系和溝通,切實走好群眾路線,匯聚鄉(xiāng)村治理合力,以“火塘院壩會”為抓手,與黨員群眾圍坐在一起,拉家常、匯民意、解民憂,依托小小“火塘院壩會”破解“老大難”問題,繪就基層治理“好路子”。
把“村里人”變成“自家人”。“今天堅果賣了多少斤?”“孩子今年高考考了多少分?”“玉米收了多少袋?”……在每次“火塘院壩會”上,我都會像“自家人”一樣詢問著各家情況。長此以往,大家也把我當“自家人”,不拘謹、不躲避,有什么說什么,積極主動與我聊“柴米油鹽”“家長里短”。和群眾拉家常是貼近群眾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形式,除了在“火塘院壩會”上的相聚,我也會時常入戶走訪、深入田間地頭,實地查看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狀況。常年下來,路上遇到群眾都會相互打個招呼,百姓殺年豬也會邀請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真真切切地構(gòu)建了魚水情緣。喜群眾所喜、憂群眾所憂,把“村里人”變成“自家人”,在群眾眼里我們也從“村外人”變成了“村里人”。
把“大道理”講成“小故事”。一張桌子、幾張板凳,不拘形式、不用講話材料、不定會議時間、不限制人數(shù)……我堅持把“火塘院壩會”作為開展政策宣講的重要載體,開展小范圍、接地氣的群眾性宣講活動,把黨的“好聲音”送到群眾心坎上。同時,圍繞“兩保”繳費、各項惠農(nóng)政策落實、耕地流出整改、農(nóng)民建房、人居環(huán)境整治、鄉(xiāng)村振興等重點工作和黨紀學習教育、防范電信詐騙、森林防火、移風易俗、文明風尚等熱點話題,發(fā)揮檢察人員的優(yōu)勢,把一些發(fā)生在群眾身邊的案例,造成的一些影響,面對面給村民們講解,讓他們對一些法律常識、新政策有更深的了解和感悟。
把“書面語”變成“家常話”。在“火塘院壩會”上,我主動了解村民們?nèi)粘I畹募彪y愁盼問題,耐心聽取群眾對村“兩委”、駐村工作隊的意見建議,積極對相關建議做出解釋和回應,把村民們存在疑惑的一些問題、政策,用他們聽得懂、能領會的方式給他們講解。“時代真是不同了,以前咨詢政策要跑到村委會、要到鄉(xiāng)上去,現(xiàn)在領導直接到家門口來答疑解惑宣傳政策了,實在是太方便了。”“醫(yī)保肯定是要交的,畢竟這個自己繳費自己享受。”“希望明年我們寨子的道路可以硬化。”……散會后,聽著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帶著新了解的政策信息往自家走去,我也由衷地感到開心。
“火塘院壩會”不但豐富了村民議事的協(xié)商形式、推進了農(nóng)村移風易俗,還完善了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切實做到村民事村里做、民俗事文明辦。隨著“火塘院壩會”的陸續(xù)開展,村民得以齊聚一堂,積極建言獻策,共同參與鄉(xiāng)村治理,真正做到民情在一線了解、問題在一線解決、力量在一線凝聚。我也在這個過程中,和群眾越來越近,駐村的意義也變得越來越“具象化”。